從遍布城鄉(xiāng)的實踐陣地到浸潤人心的宣講服務,從精準對接需求的志愿服務到落地見效的民生實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如同一顆顆“文明種子”在青海扎根生長,催開了漫山遍野的文明之花。這既是文明傳承的生動寫照,更踐行著“文明實踐潤心田”的深刻內涵——讓文明從陣地延伸至生活,從理念化為行動,在高原大地上書寫“既富口袋又富腦袋”的動人篇章。
文明種子的扎根,始于“全覆蓋”陣地織就的滋養(yǎng)網絡。從縣鄉(xiāng)村三級實踐陣地到延伸至角落的服務點,青海用“有形陣地”托舉“無形服務”。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云平臺”志愿服務系統精準對接需求與供給,海東市樂都區(qū)七里店社區(qū)“銀齡學堂”讓老人從“被服務者”變身“文化傳承者”,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暑期公益課堂則解了家長“看娃愁”。這些陣地如同毛細血管,將“群眾點單、實踐所接單、志愿者服務”的模式融入柴米油鹽,讓文明理念在日常點滴中自然浸潤。
文明種子的生長,賴于“多維度”創(chuàng)新激活的內生動力。青海以“五大創(chuàng)建”為抓手,讓文明創(chuàng)建與民生、生態(tài)、文化同頻共振。西寧用“微改造”“微服務”提升文明城市溫度,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果洛藏貢麻村以“綠色積分”讓生態(tài)保護成為自覺,海東社區(qū)“銀齡學堂”接受傳統文化浸潤。這些創(chuàng)新精準滴灌,推動群眾從“旁觀者”變?yōu)?ldquo;參與者”,讓“要我文明”成為“我要文明”,為種子生長注入不竭能量。
文明種子的繁茂,見于“深扎根”群體激發(fā)的未來力量。網絡空間里,大通縣自媒體聯盟以短視頻傳遞高原之美,“90后”“00后”從“沖浪者”變?yōu)槲拿?ldquo;傳聲筒”;公益課堂上,退休教師教孩子寫毛筆字,大學生志愿者講述奮斗故事,知識與美德雙向流動;文明家庭中,老輩“勤儉”古訓與年輕人“綠色”新規(guī)矩相融;校園里,學生講解員訴說紅色歷史,在勞動實踐中懂得珍惜,更以短視頻傳遞文明微光。
這些扎根的種子,終在高原綻放成花。青海正以陣地為基、創(chuàng)新為翼、群眾為本,讓文明之花常開不敗,將“全域覆蓋、就近可及”的文明實踐圈,畫到了群眾心坎上。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