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wǎng)·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二叔和三叔終身未娶妻,我不照顧的話沒人照顧他們了,而且我小時候在兩個叔叔身邊長大,他們對我都很好。”簡單的一句話,概括了過去20年來王錦旗所做的一切,他贍養(yǎng)兩個叔叔至今,從沒有怨言,用實際行動踐行孝老愛親的傳統(tǒng)美德。
年過半百的王錦旗是河南人,自初中畢業(yè)后一直在西寧生活,目前在西寧市甘河工業(yè)園區(qū)稅務分局工作。雖說自己也已經(jīng)上了歲數(shù),但在他的家中,王錦旗依舊稱得上是主心骨,他的家中還有三位80多歲的老人,同事們常與他開玩笑說他家是“四多”特殊家庭,即老人多、高齡老人多、患病老人多、住院次數(shù)多。
王錦旗贍養(yǎng)親叔的故事要從2000年的一次回鄉(xiāng)探親說起。2000年,王錦旗所在的單位(原青海曲軸廠)破產(chǎn),他面臨失業(yè),當時孩子只有半歲,愛人沒有工作,收入有限,一家人生活捉襟見肘。在回河南老家探親過程中,王錦旗二叔因多種疾病,生活已經(jīng)不能自理,照顧二叔的三叔年事已高,看著兩個相依為命的老人,王錦旗在妻子的支持下,將單位發(fā)放的1萬多元安置費用花在了二叔身上,將二叔接到西寧與他同住,并送到醫(yī)院接受治療。
彼時的王錦旗,工作沒有著落,父母和妻兒蝸居在60多平方米的房間里,但他依舊把二叔接到身邊,這一接就是11年。11年間,二叔住院治療4次,去診所治療理療不知道多少次,掛吊針輸液都是常事,在家抓藥熬藥都是小事。王錦旗日常的生活全被抓藥、買藥、照顧老人、在醫(yī)院和家之間來回跑這些事情填滿。
2003年,王錦旗通過國家公務員考試,進入青海省海南州稅務系統(tǒng)工作。他每個周末都趕回西寧,和妻子一起盡心盡力照顧二叔,侍候身旁端屎接尿、擦拭身子、喂藥按摩,直到2012年4月,二叔因心臟功能衰竭去世。
2020年春節(jié)期間,一個人在家的三叔又因疾病求助王錦旗,當年4月,三叔被接到了西寧。來到西寧后,王錦旗立刻帶老人住院檢查,經(jīng)專家會診,確診為膀胱癌,需要4萬多元的住院和治療費用,出院后每月還要連續(xù)進行灌藥,需要鞏固治療灌藥18個月,以防止癌細胞擴散,灌藥費用在1.7萬元左右。
聽到這些治療費用后,王錦旗沉默了一會兒后,就毅然接受了治療方案。在此后長達一年半的時間里,他按時陪伴三叔到醫(yī)院灌藥,讓老人不再受疾病折磨。2020年11月,王錦旗又帶著三叔去西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做了白內(nèi)障手術(shù);2021年5月,在他的陪同和鼓勵下,三叔戴了近兩年的導尿管拔了下來,并實現(xiàn)了自主排尿……
對同齡人來說可能是收獲幸福家庭的20年,是肆意灑脫的20年,但對于王錦旗來說,過去的20年,他的生命中只有照顧老人和工作,肩上有無法拒絕的重擔,心中有義不容辭的責任,F(xiàn)如今,父親90歲、母親89歲、三叔85歲,三位老人都年事已高,更需要悉心周到服侍,但王錦旗從不喊累,他還多次主動將遠在河南的岳父母接到西寧與他們同住,夫妻二人的肩膀上承擔著六位老人的贍養(yǎng)責任。
照顧老人,說簡單也簡單,說難又很難。每天天不亮,王錦旗就要起床給幾位老人做好飯,小米粥、熱饅頭,還要細心考慮到老人的口味和偏好,中午回不去的時候就打電話悉心囑咐老人在家中和出去遛彎時的注意事項,晚上一下班就趕緊回家為老人做飯、伺候吃藥;貞浧疬@些年的點滴,王錦旗說,每年都會有一兩個老人入院,一般都是夫妻二人在家和醫(yī)院之間來回往返,辛苦和汗水都化成三叔對他的極力夸獎:“我有個比兒子還要好的侄子。”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在王錦旗的貼心照顧下,三位老人雖然都有些老年病,但基本生活仍能自理,王錦旗在崗位上兢兢業(yè)業(yè),工作卓有成色,家庭生活幸福美滿。
在王錦旗的故事里,雖然收入微薄,但他厚養(yǎng)雙親與叔叔,成為親友近鄰的榜樣;雖然他的家并不大,但他的愛卻寬廣如海,榮登“青海好人榜”“西寧好人榜”“青海海南好人榜”;雖然他個頭不高,但他用堅實的肩膀扛起家庭的重擔,用堅守詮釋孝道,成為新時代的道德模范。
。▉碓矗何鲗幫韴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