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王哥,上回買東西時趕著回家給孩子做飯,提著袋子就走了,錢都忘了付,真是不好意思。”9月3日中午時分,家住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瑪域小區(qū)的居民才昂措來到小區(qū)旁邊的小超市,一進門,她就對店主王香林解釋起前一次購物忘付錢的事。
“那有啥呢,5年老顧客了,我還怕你‘賴賬’啊。”王香林笑著回應。面對熟悉的老顧客,他又打趣地問:“這回家里又缺啥調料了?”“家里做飯做得勤,鹽和醬油都快沒了,我先把上次的錢掃了再拿。”才昂措樂呵呵地說。
付清錢款,拿上調味品,才昂措匆忙向家里趕去,而王香林則準備迎接一天當中第一個銷售“小高峰”。
“來店里買東西的大多都是附近居住的本地藏族同胞。開店5年,從剛開始幾乎沒顧客,到現(xiàn)在老顧客頻頻光顧,基本上只要來買過東西的人我都有印象,也有好多成了像才昂措一樣的老熟人。”王香林一邊給顧客結賬一邊說。
2019年,王香林第一次踏上果洛。抱著一顆火熱的創(chuàng)業(yè)心,經過反復考察,他在2020年10月開起了這家生活超市。起初,語言溝通不暢和沒有固定顧客群體讓店鋪經營舉步維艱。但開弓沒有回頭箭,他開始想辦法與每一位進店的顧客拉近關系。
王香林說:“開店初期,店里生意確實冷清。面對藏族顧客好奇又保持距離的目光,我想到了一個拉近距離的辦法,就是給每位進店的顧客送小禮品。”一塊肥皂、一包紙巾、幾顆糖果,這些微不足道的小禮物,漸漸成為打開王香林與藏族同胞心門的鑰匙。
“在老王這買東西放心,商品明碼標價,質量也很好。而且在我們看來,他這個人很實在。記得他的超市剛開業(yè)時,我第一次來,看到有玩具,就給兒子買了一個,沒想到結完賬他還送了我一塊小肥皂。那一刻,我就覺得這個人熱情又親近,后來不光是買東西,拉家常、提建議,只要我去他店里,我倆總會聊上一會。”回想起第一次接觸,老顧客旦正說出了心里話。
“可不是嘛,跟旦正阿吾(藏語意為哥哥)聊得很投機。那時候,他還幫我出主意,讓我進一些藏族同胞生活必需的商品,這樣既能促進銷售,還能結識更多知心朋友。”王香林說,現(xiàn)在超市的貨架上,增加了茶葉、糌粑、風干肉等更符合本地藏族同胞需求的商品。

久而久之,光顧王香林超市的藏族老顧客越來越多,小小的店鋪里也時常上演溫情時刻。2023年冬天,一位年長的藏族阿媽走進店門,緩步來到糧油區(qū),指著貨架上的菜籽油看向他。王香林瞬間明白意思,抬下一桶油準備攙扶阿媽到柜臺結賬,沒想到老人家又指了指貨架上的菜籽油。由于語言不通,王香林順勢比出“二”的手勢,老人點了點頭,他便又拎下一桶。
接過老人給的現(xiàn)金,王香林仔細核對后把找零妥善放進老人衣服口袋,一邊抬手指著遠處比劃,一邊拎起兩桶菜籽油,示意要送老人回家。
老人見狀,微笑著點頭,還對王香林豎起了大拇指。雖然路程不遠,但那一次送貨到家,讓王香林覺得,他和顧客之間這種細微的關懷,讓彼此都收獲了別樣的溫暖。那以后,王香林專門買了一輛電動腳踏車,只要有藏族老人買了重物,他總會主動幫忙送到家。
六年時間,這間小小的超市不僅是服務顧客的經營場所,更成了連接漢藏民族的情感驛站。
“這孩子心善。”常來超市買東西的七旬阿媽卓尕說,“盡管他是來做買賣的外地人,但每次來買東西,他都像家里的孩子一樣貼心。”
“比起顧客,我更愿意把他們當成家人和朋友。以前只想著做好生意就行,現(xiàn)在成為一名黨員,更要考慮怎么發(fā)揮模范帶頭作用、扛起社會責任,讓各民族家人和朋友更好地凝聚在一起。”王香林說。經過組織培養(yǎng)和考察,今年他成為瑪沁縣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小個專”綜合黨委個體工商戶黨支部的一名正式黨員。新身份讓他感到無比光榮,也讓他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