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wǎng)·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走進祁連山國家公園野生動物救護繁育站,山谷中的薄霧還未散盡,馬鹿和白唇鹿悠然地在草灘上踱步,籠舍內(nèi)的赤狐追逐打鬧,雪豹慵懶地趴在窩里,黑頸鶴以優(yōu)雅姿態(tài)眺望遠方……
在這里,每一只動物背后都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救護故事。它們當中,有的被母獸遺棄、有的受傷,救護人員從處理傷口到模擬野外環(huán)境訓練生存技能,用專業(yè)和耐心幫它們重拾野性,等待它們重歸大自然。

手機成長相冊里的感人故事
祁連山國家公園野生動物救護繁育站的工作從清晨開始。8時左右,工作人員根據(jù)動物種類、年齡及健康狀況準備食物,猛禽享用特制肉食,幼崽吮吸溫熱羊奶,黑頸鶴則獲得一份水生植物套餐。
眾多療養(yǎng)的野生動物中,一只不到半歲的巖羊成了特殊的“小跟班”。它緊緊跟在飼養(yǎng)員身后,時不時停下腳步,好奇地打量著周圍環(huán)境,確認安全后,它又蹦蹦跳跳起來。
隨著第一批訪客踏入救護站,籠舍里的氣氛瞬間活躍起來。兩只赤狐隔著玻璃窗與游客互動。白唇鹿和馬鹿則大大方方地走到圍欄邊,與游客親切地打招呼。一座小屋的角落里,一只膽小的荒漠貓躲在隱蔽處,觀察著游客的一舉一動。而它的鄰居——高冷的黑頸鶴則靜靜地望著遠方。

“這只雕鸮情緒穩(wěn)定,檢查時特別乖。”技術員徐豐奕翻開手機相冊,畫面里一只猛禽引起記者的注意。“我們在給它檢查時,它從不掙扎,像是知道我們在幫它。”徐豐奕的手機相冊里還存著白唇鹿“壯壯”第一次在草地上撒歡的短視頻,以及雪豹“齊德龍”的日常。這只源自小品名字的老壽星雪豹,慵懶地趴在木架上打哈欠。
徐豐奕的手機里,存滿了這些動物的成長點滴,每一張照片都記錄著被救助的精靈獨特的性格與習性。

用心守護每一只被救助的動物
“它們是怎么來到這里的?”面對訪客的提問,徐豐奕聊起了救護站里這些小可愛的由來。
徐豐奕說,白唇鹿和馬鹿分別是在2022年與2023年被救護的。它們被發(fā)現(xiàn)時年齡還小,因為離群后,在野外失去了生存依靠,自小接受人工喂養(yǎng)。徐豐奕說,它們的野外捕食、避險等本領較弱,需要長到兩三歲并在野化訓練合格后,才能放歸野外。
2023年救助的還有兩只赤狐。它們被發(fā)現(xiàn)時在人類生活區(qū)附近,當時僅兩個月大,周圍沒有母狐守護。經(jīng)過人工哺育后,救護站工作人員嘗試幫它們訓練野外生存技能,但發(fā)現(xiàn)它們因習慣人類生活環(huán)境而失去野外獨立生存的能力。最終,這兩只赤狐也成為救護站的老成員。
雪豹“齊德龍”的救助則更顯特殊。這只約9歲的老年雄性雪豹被發(fā)現(xiàn)時,身體虛弱且營養(yǎng)不良。它的右側(cè)上犬齒已脫落,導致捕獵能力大幅減弱。盡管經(jīng)過訓練能捕食家兔,但效果不理想。考慮到它的年齡和牙齒缺陷,救護站工作人員最終決定讓它在此安度晚年。
徐豐奕說,黑頸鶴是在2024年被救助的。這只雌性黑頸鶴被發(fā)現(xiàn)時,翅膀端和爪趾均有損傷,翅尖骨折后畸形愈合,已無法完成長距離飛行。作為典型的遷徙候鳥,失去飛行能力就意味著它無法回歸自然種群,經(jīng)評估后,它也留在了救護站。

43只野生動物重獲新生
“24小時不能離人,喂奶、保暖、觀察狀態(tài),就像照顧自己的孩子。”飼養(yǎng)員格日什加回憶著照顧藏原羚幼崽的經(jīng)歷。他說,深夜輪班時,看著眼前的小家伙熟睡了,那一刻覺得所有的疲憊都值得。
這樣的場景在救護站并不罕見。從失去母愛的藏原羚幼崽,到需要人工干預的巖羊?qū)殞殻茸o站的工作人員既是獸醫(yī),又是小可愛們的“寶媽寶爸”。
籠舍外,巖羊幼崽圍著飼養(yǎng)員蹦跳,卻始終保持著半米的安全距離。游客想伸手觸摸,工作人員總會及時勸阻:“現(xiàn)在多一分接觸,以后放歸時就多一分障礙。”
“它們屬于這片山,我們只是暫時替大自然照看它們。救助野生動物的最終目的不是把它們留在救護站,而是通過系統(tǒng)訓練讓它們重新掌握生存技能。”這是救護站所有工作人員的共同信念。
數(shù)據(jù)印證著這份守護的成效:祁連山國家公園野生動物救護繁育站已成功放歸17種43只野生動物,其中6只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通過衛(wèi)星項圈回傳的數(shù)據(jù),科研人員能清晰追蹤放歸個體的生存軌跡,這些數(shù)據(jù)不僅用于監(jiān)測野生動物的生存狀態(tài),還成為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科學依據(jù)。

努力讓每只動物都重返大自然
作為目前國內(nèi)唯一建在國家公園內(nèi)的野生動物救護繁育基地,祁連山國家公園野生動物救護繁育站自2022年7月成立以來,已累計救助、收容野生動物217只,其中獸類85只、鳥類132只。救助對象涵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荒漠貓、雪豹、黑頸鶴等11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兔猻、藏原羚、雕鸮等17種。
徐豐奕說,救護工作是全流程管理模式,每只動物入站后,首先接受全面體檢并建立專屬檔案。從入站時的初步檢查,到康復期的行為訓練,再到放歸前的野化適應,每個階段均被詳細記錄。為科學評估放歸效果,工作人員還為成功放歸的野生動物佩戴衛(wèi)星項圈,實時追蹤它們的活動軌跡。
在救護站的工作記錄中,多個第一次見證著救助體系的完善:第一只成功野化的巖羊幼崽、第一只放歸后通過衛(wèi)星項圈傳回活動軌跡的雪豹……這些案例為救護站的后續(xù)工作提供了寶貴經(jīng)驗。
采訪中,記者對野生動物的救護也有了更深的理解。217份動物救助檔案,不僅是對生命的記錄,還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動實踐。當訪客通過救護站工作人員的介紹了解野生動物的生存困境,當科研人員用衛(wèi)星數(shù)據(jù)論證生態(tài)廊道的重要性,這些故事正在悄然改變公眾的認知——救護的意義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物種,從而參與到野生動物與國家公園建設的生態(tài)保護中。
在這里,每一名工作人員都用奶瓶喂養(yǎng)過幼崽,用繃帶給動物包扎過傷口,精心照顧著每一只動物,最終都會盡可能將它們送回山林,讓野生動物在屬于它們的天地里,自由地奔跑、飛翔……
(來源:西海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