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小時候總覺得奶奶的針線笸籮藏著“尷尬”:亮片綴滿的針插擺在炕頭生怕同學看見,繡滿牡丹纏枝的鞋墊一脫鞋就顯“土氣”。爺爺哼的“花兒”剛起調,就被我們的港臺金曲蓋了過去。那些繡著老紋樣的枕套、鋪在炕上的羊毛花毯子,一度成了壓在箱底的“過時貨”。那時的我們,總以為“洋氣”才是好的,把老祖宗的手藝當成跟不上時代的累贅。直到7月13日《非遺里的中國》青海篇播出,看著屏幕里阿卡貝拉版《巴西古溜溜》驚艷全場,看著土族輪子秋的“金鵬展翅”引爆歡呼,才醒悟:年輕人對非遺的狂熱,不是“復古潮”,而是民族站在世界舞臺中央時,發(fā)自內心的文化底氣——我們終于敢正視傳統(tǒng),懂得欣賞“自己的美”。

從“仰視櫥窗”到“亮出家底”:自信,是不再怕“做自己”
王富邦師傅在西寧非遺館教孩子們打銀器時,總愛提起二十世紀90年代的一段經歷。那時他走街串巷做銀活,有人指著他設計的“寶相花”紋樣皺眉:“太土了,改成歐式卷草紋才好看”;還有人拿著進口銀飾來:“照著這個做,越像越好”。而現(xiàn)在,他的工坊里最搶手的紋樣,恰恰是青海藏式銀器特有的“寶相花”,是湟源丹噶爾古城的剪影——那些曾被嫌棄的“土符號”,成了游客點名要刻的“文化印記”。
這種轉變藏著時代的集體記憶。20年前,我們追著搶著要那些洋品牌,把“出口轉內銷”當品質認證;10年前,我們裝修房子總念叨“把家裝成歐式才上檔次”,仿佛我們的紋樣、色彩天生“上不了臺面”。而現(xiàn)在,青繡設計師夏乙旗帶著堆繡登上了國際T臺,不是去迎合誰的審美,而是把青海的山丹丹花、日月山輪廓繡在禮服上,告訴世界“這是我們的美”,我們終于敢把家底亮出來,不怕被比較,更不怕被看見。
從“被動保護”到“主動創(chuàng)新”:傳承,是讓傳統(tǒng)“活在當下”
王暉改編的阿卡貝拉版《巴西古溜溜》火了后,有人質疑“離經叛道”,但有人笑了:“花兒本是心上的話,老祖宗在打碾場上唱時,哪有什么規(guī)矩?”現(xiàn)在,這首歌成了“爆款BGM”,年輕人拍視頻時總愛用它當配樂,歌詞里“黃河水呀嘩啦啦”,這唱的哪是河水?是高原的遼闊,是文化流淌的生命力。
非遺的傳承從不是“守著老規(guī)矩不變”,而是讓傳統(tǒng)跟上時代的腳步。加牙藏毯傳承人薛婷把LED光纖織進羊毛里,踩上去步步生“星”——老祖宗在羊毛上織出星河,我們就讓星河真的“亮”起來;湟源排燈從清代商街的“廣告牌”,變成能擺進家的藍牙音響小夜燈,不變的是木雕上丹噶爾古城剪影、繪畫里的茶馬互市記憶。去年,西寧晚報報道湟源皮繡與現(xiàn)代設計結合時,評論區(qū)里有網友說:“奶奶繡的皮襖太笨重穿不成,但要是做成包包我天天背”。當非遺能裝下現(xiàn)代人的手機、陪我們度過夜晚的閱讀時光,它就不再是“過去的遺物”,而是“當下的伙伴”。
這幾年,西寧社火在全國的走紅,更印證著這種活力。魯沙爾高蹺的鑼鼓聲里,剛畢業(yè)的大學生耿生朝踩著兩米高蹺反串“耿金花”,紅袍翻飛間,6歲埋下的熱愛種子已長成驚艷街頭的風景,村里的年輕人假期全往排練場跑,搶著扮角色、學技藝。這份爭先恐后里,藏著年輕人對非遺價值的深層認可,更藏著傳承最珍貴的底氣——當青春力量主動接過接力棒,老手藝便不再擔心“后繼無人”,反而能在代際碰撞中,生長出更蓬勃的生命力。

從“文化碎片”到“精神圖騰”:熱愛,是找到“根在哪里”
“看著屏幕里300人共跳《安昭索羅羅》,突然懂了爺爺為啥說‘花兒本是心上的話’”——一位海外留學的青海姑娘在西寧晚報評論區(qū)寫下這句話。對她來說,非遺不是遙遠的技藝,而是能穿越時差的鄉(xiāng)愁:青繡里的太陽紋像老家屋頂?shù)年柟猓靥旱?ldquo;8字扣”像奶奶納鞋底的針腳,這些碎片拼起來,就是“我是誰”的答案。
在青海,漢族的剪紙、藏族的織毯、回族的花兒、土族的輪子秋、撒拉族的建筑、蒙古族的刺繡,就像湟水與藥水河交匯,融成獨有的文化基因。青繡里藏式卷草紋與漢式牡丹共生,花兒里漢語方言混著民族旋律——這些“老手藝”里,藏著多民族共生的智慧,也藏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密碼。年齡越大越愛非遺,其實是越活越明白:物質豐裕后,我們總要追問“從哪里來”。加牙藏毯能抵御高原寒風,這里有先民與自然相處的智慧;湟源陳醋的老缸里,釀著河湟百姓過日子的踏實。這些東西,是任何“洋玩意”都給不了的精神滋養(yǎng)。
7月14日西寧晚報發(fā)布了《<非遺里的中國>青海篇高能瞬間!沒看的速來補課!》引發(fā)了大家的共鳴:70歲老人說“排燈亮起來,就想起小時候趕廟會的熱鬧”;00后學生留言“VR織毯太酷,想報名學”;海外游子寫下“看一次報道,就像回了趟家”。這種共鳴,正是非遺最珍貴的價值——它讓我們在快節(jié)奏的時代里,摸到了穿越時空的溫度,找到了扎在土里的根。
從“藏進箱底”到“捧在手心”:非遺走紅從來不是偶然
它是一個民族從“追趕”到“自信”的文化覺醒,更是各民族在漫長歲月中共生共榮的生動見證。青海六大世居民族的非遺瑰寶,如同高原上的雪山與湖泊,各自璀璨又交相輝映,共同繪就了“山宗水源,大美青海”的磅礴畫卷。這種多元一體的文化基因,讓我們在世界舞臺上既敢于亮出獨特的“中國底色”,又能以包容的姿態(tài)擁抱世界。
當我們?yōu)榘⒖ㄘ惱婊▋汗恼啤榍嗬C禮服驚艷、為藏毯星空驚嘆時,愛的不只是手藝,更是那個越來越清晰的自己——在傳統(tǒng)里看見根脈,在創(chuàng)新里看見未來,在多民族的智慧共生里,讀懂何為“中華民族”。這份自信,從來不是憑空而來,它藏在被時光打磨的一針一線里,藏在各族兒女共跳一支安昭舞的歡騰里,更藏在我們終于敢正視“自己的美”、也懂得欣賞“彼此的好”的眼睛里。這,正是非遺給予我們最寶貴的饋贈,也是民族復興路上最深厚的底氣。
。▉碓矗何鲗幫韴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