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nèi)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chuàng)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tài)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wǎng)  藏文網(wǎng)
 
站內(nèi)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wǎng)州市新聞
【家住黃河源】守護“腳底的記憶”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張富昭 張多鈞 潘昊 才貢加 楊紅霞 桑杰加
發(fā)布時間:2025-10-11 07:54:15
編輯:易 娜
昂什多(左)介紹藏靴制作。

  青海新聞網(wǎng)·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午后的陽光照進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拉加鎮(zhèn)賽什托村的一戶藏式庭院,暖融融地灑在主人昂什多的脊背上,他手捧著潔白的哈達,迎接我們的到來。走進二樓的工坊,空氣中彌漫著皮革和羊毛混合的獨特氣味,那是時光沉淀下來的味道。

  昂什多手指粗壯,關節(jié)因長年勞作略顯變形,但捻著細小的針線時,卻穩(wěn)得像山上的磐石。針腳細密勻稱,沿著靴筒上的傳統(tǒng)花紋字符紋蜿蜒前行,一針一線,仿佛在縫綴著一段流動的歲月。

  這雙手,曾經(jīng)屬于他的阿媽。昂什多記得幾十年前,也是在這樣的光景里,阿媽俄賽措盤腿坐在羊皮墊子上,沉默得像一座山。那時,少年的他,最迷戀的不是飛馳的駿馬,而是阿媽做靴子時那有節(jié)奏的敲打聲和皮革的沙沙聲。阿媽話極少,手藝就是她的語言。她會用溫熱的牛骨打磨皮子,讓它泛出柔潤的光澤;她會把羊毛線編成“十”字結,那是牧人祈福的印記,寓意著腳下的每一步都踏踏實實。

  “孩子,你看。”阿媽曾拉過他的小手,撫摸著剛剛納好的靴底,“這千層底,一層皮,一層心意。穿這靴子的人,翻山越嶺,我們的祝福就跟到山嶺。”那一刻,昂什多明白了,這不止是一雙靴子,這是獻給大地的虔誠。

  而關于藏靴這門手藝的源頭,昂什多的記憶里則是一幅更模糊也更溫暖的畫面——他的外祖父,那位在草原里被尊稱為“勒合代”(藏語意為巧手)的陽本老人。外祖父的時代,拉加藏靴是這片高原上生活的必需品,更是身份與榮耀的象征。一雙做工精湛的藏靴,是嫁妝里最厚重的部分,是賽馬會上勇士英姿的襯托。外祖父的指尖,仿佛流淌著阿尼瑪卿雪山的靈氣,他能把一朵“八瓣蓮花”繡得仿佛剛剛從清晨的露水中綻放。那些古老的圖樣,太陽、月亮、火焰紋,經(jīng)由他的手,便有了生命,守護著它的主人抵御風寒,也抵御心靈的荒蕪。

  時代終究是變了。昂什多接過這門手藝的幾十年里,他眼看著腳下的世界天翻地覆。柏油路通到了家門口,摩托車、汽車取代了出行的馬匹。商店里,款式新穎、價格低廉的工業(yè)制鞋琳瑯滿目。來找他訂做傳統(tǒng)藏靴的人,一年比一年少。曾經(jīng)不熄的燈火,漸漸變得孤寂。他也曾彷徨過,對著滿墻的工具問自己:這條路,還要不要走下去?

  轉機像是高原的云朵,悄然飄來。2008年,瑪沁縣文化館的工作人員找到他,擬將他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后來,又有些陌生、年輕的面孔,背著相機,帶著好奇的目光走進他的庭院。他們不再問“這靴子耐不耐穿?”而是驚嘆于“這花紋有什么故事?”“這工藝有多少年了?”

  最讓昂什多內(nèi)心觸動的,是他的兒子才讓三智。這個畢業(yè)于青海師范大學旅游管理專業(yè),一度覺得藏靴“土氣”的年輕人,工作之余回來,竟然主動坐到他身邊,拿起一塊皮料,笨拙地學著下針。兒子沒有說話,但他專注的神情,和當年阿媽俄賽措一模一樣。那一刻,昂什多被打動了。他仿佛看到,那條險些斷流的溪水,在更遠的山下,又找到了新的泉眼。

  如今,昂什多在瑪沁縣拉加鎮(zhèn)中心學校義務教授藏靴傳統(tǒng)手工技藝,他開始教學生嘗試縫制一些小巧的靴型掛件。他說:“山外的風吹進來了,我們不能只關上窗。得讓我們的老手藝,走進娃娃們的世界,讓他們有所了解,讓他們記住一個民族的過往。”

  我們跟隨昂什多的腳步,來到拉加鎮(zhèn)中心學校,看見孩子制作的靴型掛件,一排排放置在桌子上,挺拔而有力,黑色的皮面映著晚霞,彩色的繡線如同彩虹。它們沉默著,卻仿佛在訴說。訴說著祖輩的智慧,訴說著父輩的堅守,也預示著一個也許不那么輝煌,但必定會延續(xù)下去的未來。

  這不再是一雙為了御寒的靴子,它是一個民族腳底的記憶,是四代人用生命時光紡出的線,編織出走向明天的信物。

 。▓D片攝影:張多鈞 潘昊 才貢加 楊紅霞 桑杰加 張富昭)

 。▉碓矗呵嗪H請螅

推薦閱讀
吳曉軍調(diào)研國慶中秋長假期間工作
羅東川:用心用情保安全穩(wěn)供應惠民生
`2025“第一縷陽光”全球同拍中國年在青海啟動
青海省30名藥品安全社會監(jiān)督員受聘上崗
關于新聞大數(shù)據(jù)服務項目的詢價公告
青海省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單位許可信息
10.47億元!西寧文旅市場活力足
青海西寧133名專家下沉基層服務鄉(xiāng)村發(fā)展
24H熱點
西寧街頭獻血屋里愛心涌動
青海西寧133名專家下沉基層服務鄉(xiāng)村發(fā)展
青海海北農(nóng)畜產(chǎn)品銷售同比增長60.6%
10.47億元!西寧文旅市場活力足
【堅定信心 實干爭先】青海海北州:數(shù)字產(chǎn)業(yè)實現(xiàn)“...
【堅定信心 實干爭先】青海西寧多舉措推動政務服務...
青海海北州:外貿(mào)進出口增速翻番
青海海西州:銀行業(yè)循環(huán)貸款業(yè)務量質齊升
青海海南州:12.56億元資金繪就綠色發(fā)展新畫卷
青海西寧開發(fā)區(qū):多向發(fā)力筑牢安全生產(chǎn)防線
熱點圖片
“人文體驗”與“經(jīng)濟活力”交相輝映——2025年青海國慶中秋長假盤點
“人文體驗”與“經(jīng)...
【鄉(xiāng)村振興在青海】甜茶館里話幸福
【鄉(xiāng)村振興在青海】...
【最美高原奮斗者·最美交通人】讓崎嶇山路變成發(fā)展通途——記省交控集團同仁至賽爾龍段工程指揮部高級工程師趙永輝
【最美高原奮斗者·最...
【活力中國調(diào)研行】從田間到云端 循化線椒產(chǎn)業(yè)的破圈之路
【活力中國調(diào)研行】...
西寧供暖進入倒計時 物業(yè)企業(yè)全力備戰(zhàn) 部分小區(qū)提前供暖
西寧供暖進入倒計時 ...
兩只雕鸮重返自然懷抱
兩只雕鸮重返自然懷抱
孝媳賢嫂慈母心 柔肩撐起一片天——“西寧新韻 時代華章”走近道德模范系列報道之三
孝媳賢嫂慈母心 柔肩...
青海西寧:8459張溫馨告知單繪就城市溫情
青海西寧:8459張溫...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wǎng)
未經(jīng)青海新聞網(wǎng)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wǎng)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wǎng)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家住黃河源】守護“腳底的記憶”

青海日報
2025-10-11 07:54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家住黃河源】守護“腳底的記憶”

青海日報
2025-10-11 07:54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fā)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家住黃河源】守護“腳底的記憶”

  • 2025-10-11 07:54:15
  • 來源:青海日報
昂什多(左)介紹藏靴制作。

  青海新聞網(wǎng)·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午后的陽光照進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拉加鎮(zhèn)賽什托村的一戶藏式庭院,暖融融地灑在主人昂什多的脊背上,他手捧著潔白的哈達,迎接我們的到來。走進二樓的工坊,空氣中彌漫著皮革和羊毛混合的獨特氣味,那是時光沉淀下來的味道。

  昂什多手指粗壯,關節(jié)因長年勞作略顯變形,但捻著細小的針線時,卻穩(wěn)得像山上的磐石。針腳細密勻稱,沿著靴筒上的傳統(tǒng)花紋字符紋蜿蜒前行,一針一線,仿佛在縫綴著一段流動的歲月。

  這雙手,曾經(jīng)屬于他的阿媽。昂什多記得幾十年前,也是在這樣的光景里,阿媽俄賽措盤腿坐在羊皮墊子上,沉默得像一座山。那時,少年的他,最迷戀的不是飛馳的駿馬,而是阿媽做靴子時那有節(jié)奏的敲打聲和皮革的沙沙聲。阿媽話極少,手藝就是她的語言。她會用溫熱的牛骨打磨皮子,讓它泛出柔潤的光澤;她會把羊毛線編成“十”字結,那是牧人祈福的印記,寓意著腳下的每一步都踏踏實實。

  “孩子,你看。”阿媽曾拉過他的小手,撫摸著剛剛納好的靴底,“這千層底,一層皮,一層心意。穿這靴子的人,翻山越嶺,我們的祝福就跟到山嶺。”那一刻,昂什多明白了,這不止是一雙靴子,這是獻給大地的虔誠。

  而關于藏靴這門手藝的源頭,昂什多的記憶里則是一幅更模糊也更溫暖的畫面——他的外祖父,那位在草原里被尊稱為“勒合代”(藏語意為巧手)的陽本老人。外祖父的時代,拉加藏靴是這片高原上生活的必需品,更是身份與榮耀的象征。一雙做工精湛的藏靴,是嫁妝里最厚重的部分,是賽馬會上勇士英姿的襯托。外祖父的指尖,仿佛流淌著阿尼瑪卿雪山的靈氣,他能把一朵“八瓣蓮花”繡得仿佛剛剛從清晨的露水中綻放。那些古老的圖樣,太陽、月亮、火焰紋,經(jīng)由他的手,便有了生命,守護著它的主人抵御風寒,也抵御心靈的荒蕪。

  時代終究是變了。昂什多接過這門手藝的幾十年里,他眼看著腳下的世界天翻地覆。柏油路通到了家門口,摩托車、汽車取代了出行的馬匹。商店里,款式新穎、價格低廉的工業(yè)制鞋琳瑯滿目。來找他訂做傳統(tǒng)藏靴的人,一年比一年少。曾經(jīng)不熄的燈火,漸漸變得孤寂。他也曾彷徨過,對著滿墻的工具問自己:這條路,還要不要走下去?

  轉機像是高原的云朵,悄然飄來。2008年,瑪沁縣文化館的工作人員找到他,擬將他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后來,又有些陌生、年輕的面孔,背著相機,帶著好奇的目光走進他的庭院。他們不再問“這靴子耐不耐穿?”而是驚嘆于“這花紋有什么故事?”“這工藝有多少年了?”

  最讓昂什多內(nèi)心觸動的,是他的兒子才讓三智。這個畢業(yè)于青海師范大學旅游管理專業(yè),一度覺得藏靴“土氣”的年輕人,工作之余回來,竟然主動坐到他身邊,拿起一塊皮料,笨拙地學著下針。兒子沒有說話,但他專注的神情,和當年阿媽俄賽措一模一樣。那一刻,昂什多被打動了。他仿佛看到,那條險些斷流的溪水,在更遠的山下,又找到了新的泉眼。

  如今,昂什多在瑪沁縣拉加鎮(zhèn)中心學校義務教授藏靴傳統(tǒng)手工技藝,他開始教學生嘗試縫制一些小巧的靴型掛件。他說:“山外的風吹進來了,我們不能只關上窗。得讓我們的老手藝,走進娃娃們的世界,讓他們有所了解,讓他們記住一個民族的過往。”

  我們跟隨昂什多的腳步,來到拉加鎮(zhèn)中心學校,看見孩子制作的靴型掛件,一排排放置在桌子上,挺拔而有力,黑色的皮面映著晚霞,彩色的繡線如同彩虹。它們沉默著,卻仿佛在訴說。訴說著祖輩的智慧,訴說著父輩的堅守,也預示著一個也許不那么輝煌,但必定會延續(xù)下去的未來。

  這不再是一雙為了御寒的靴子,它是一個民族腳底的記憶,是四代人用生命時光紡出的線,編織出走向明天的信物。

 。▓D片攝影:張多鈞 潘昊 才貢加 楊紅霞 桑杰加 張富昭)

 。▉碓矗呵嗪H請螅

作者 張富昭 張多鈞 潘昊 才貢加 楊紅霞 桑杰加
編輯:易 娜
青海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