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說西寧有片“會呼吸”的綠,那一定是環(huán)抱古城的南北山,而西山植物園,便是這“綠肺”上最靈動的一隅。
無需刻意尋覓,但行山間小徑,即可被四周涌動的生機所擁抱:云杉聳立,映襯得天空愈發(fā)明凈;油松枝葉交錯,斑駁的光影在蜿蜒的步道上搖曳生姿;水栒子與菊花等植物競相斗艷,細碎的鳥鳴穿插其間,偶有松鼠躍過樹干,留下一串悅耳的窸窣聲,連微風亦彌漫著草木的清新氣息。


“以前哪能看到這么多植物?”西山林場尖哇嘴管護員魯生錄和老伴兒李四讓卓瑪扛著鐵鍬,沿著管護區(qū)的小道巡護,望著遠處連綿的山坡,眼里滿是回憶:“聽老一輩綠化人說,剛開始種樹的時候,山上盡是光禿禿的土坡,風一吹就揚沙,能活下來的只有幾棵耐旱的老楊樹。后來為了讓林子‘活’起來,大家想盡了辦法——從外地引種云杉、沙棘這些耐高原氣候的樹種,先在育苗區(qū)試種,觀察它們的長勢,再慢慢摸索不同樹種‘搭伴生長’的規(guī)律。你看現(xiàn)在,喬木能擋風固土,灌木能涵養(yǎng)水分,各種鳥類都來這兒筑巢了。”


科研資源圃里滿是綠意,澆水、育肥、檢測——綠化人的身影穿梭其間。技術工常文蹲在苗床邊,指尖輕輕撥開根部的土壤,仔細查看根系的長勢:“這些苗是特意選的耐寒品種,抗病蟲害能力強。培育樹苗跟養(yǎng)孩子一樣,得摸透它們的‘脾氣’——什么時候澆水、施多少肥,都得跟著節(jié)氣來。之前有批云杉苗總發(fā)黃,我們反復調(diào)土壤酸堿度,試了三四次才讓它們扎穩(wěn)根,F(xiàn)在南北山的大片林子,都是從這樣的小苗一點點長起來的。”


守護這片綠,防火是全年不能松的“弦”。園區(qū)的防火通道旁,紅色的滅火器箱沿路邊擺放整齊。在森林防火物資儲備庫里,管護員趙金財一邊對設備進行維護,一邊說道:“林子密了,一點火星都可能出大事。一到干燥季節(jié),我們每天要繞著園區(qū)走好幾圈,見著游客抽煙就上前宣教,遇到枯枝落葉也及時清走。這些樹長了十幾年才這么粗,我們多上點心,才能守住這片綠。”
從西山植物園往外望,連片的林海像綠色的浪,漫過山頭,成為城市的生態(tài)屏障。清晨傍晚,總有市民來這兒散步,任風拂去疲憊——這份愜意背后,是綠化人年復一年的堅守。他們用鍬挖坑、用手育苗、用腳步巡護,在高原上續(xù)寫著“十年育樹”的故事,讓西寧的“綠肺”越呼吸越有力,讓古城的生態(tài)底色越染越鮮亮。


。▉碓矗呵嗪H請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