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采摘茼蒿。大通縣蔬菜技術服務中心供圖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6月17日清晨,在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城關鎮(zhèn)下寺咀村的大通森田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蔬菜種植基地里,薄霧尚未散盡,200多名村民穿梭在翠綠的豌豆苗間。55歲的張雙姐彎著腰,指尖熟練地掐下豆苗最嫩的頂端,“一桶3公斤,今天第三天,掙了快500元咧!”她的塑料桶里,鮮嫩的豆苗堆成了小山,葉片上還掛著晶瑩的露珠。
不遠處,42歲的王小龍直起腰擦了把汗,每天開著三輪車從三公里外的沙巴圖村趕來,已有三年采收經驗的她笑言:“去年6個月左右掙了2萬多元,現(xiàn)在日均近200元,豆苗采完還能接茬摘小甘藍。”
基地負責人王顯付站在地頭,看著裝滿豆苗的筐子被陸續(xù)運往冷庫,語氣里透著自豪:“采完當天進冷庫打包,兩個多小時就能到上海!”他介紹,基地的豌豆苗基本都是訂單銷售,北上廣深等大城市的超市、酒店和加工廠都是“?”。
“去年我們認證了青海高原冷涼蔬菜供港澳基地。豌豆苗也是青海省首次直供港澳市場的冷涼蔬菜品種。為啥人家認?咱這冷涼氣候、環(huán)境好、無污染,填補了外地市場夏季豌豆苗的空缺。”王顯付介紹,一茬茬帶著露珠的鮮嫩蔬菜正循著冷鏈專線,陸續(xù)奔赴澳門、香港,讓粵港澳大灣區(qū)的食客品嘗到來自大通的清新鮮甜。
“這幾天日均采收量能達到250公斤。”王顯付望著長勢喜人的豆苗田說道,得益于精細化的田間管護,采摘周期可長達三個月,從5月中旬延續(xù)至8月中旬。
他掰著手指細細盤算:“三個月下來用工量超一萬人次,基本都是周邊村落的鄉(xiāng)親們。平時每天也有幾十人在基地忙活,像除草、播種這類農活日薪100元,采摘豌豆苗則按計件算酬,去年最高紀錄是工人單日收入突破300元呢!”
一旁,來自多林鎮(zhèn)下寬村的譚玉蓮正用小鋤頭鏟除豌豆苗旁的雜草:“每天早上七點到晚上六點,一個月能干22天,周末在家照顧孩子。”
這種“家門口就業(yè)”模式在大通縣已成常態(tài)。全縣累計建成3295棟日光節(jié)能溫室,780棟塑料拱棚如銀色鱗片鋪展在河谷間,11棟智能溫室里的溫濕度傳感器實時傳輸數據至中控室。
大通縣獨特的冷涼氣候為蔬菜種植提供了天然優(yōu)勢。據大通縣蔬菜技術服務中心主任張廣生介紹,大通縣培育了9個標準化百千畝示范基地總面積達604.67公頃,菜薹、豆苗、茼蒿等6大單品基地形成規(guī)模效應。2024年,7.5萬畝高原冷涼蔬菜產量15萬噸,其中9.6萬噸通過冷鏈銷往省外,創(chuàng)造4.5億元總產值。
凌晨,景陽鎮(zhèn)蘇家堡村的280棟拱棚內燈火通明,西寧鑫澤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的蔬菜種植基地里,村民頭戴頭燈,正在茼蒿田里穿梭,指尖在枝葉間翻飛,采收著帶著夜露的鮮嫩茼蒿。
采摘下來的茼蒿,第一時間被送往分揀車間。經過分揀、包裝、打冷處理后,這些茼蒿,當天便會搭乘專業(yè)的冷鏈物流車,駛向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的餐桌。
“選擇夜間采摘,是為了鎖住茼蒿的最佳品相。”公司負責人卜海露解釋;夭扇“企業(yè)+基地+農戶”的種植模式,從山東引進優(yōu)良品種,并結合精細的管理技術。通過錯峰種植茼蒿、香蔥等品種,以及錯時采收的方式,實現(xiàn)了從4月到10月,市場上都有產自大通的優(yōu)質茼蒿供應。
目前,基地平均每天能產出1萬公斤蔬菜,其中90%銷往一線城市,剩下的則運往青藏高原農副產品集散中心,滿足本地市場的需求。
據卜海露介紹,2024年基地蔬菜產量達850噸,實現(xiàn)銷售收入375萬元。這一產業(yè)在聯(lián)農帶農方面帶動270余人就業(yè),農戶年人均收入達1.8萬元以上,農民務工總收入共計240萬元。
為了進一步提升蔬菜品質、降低生產成本,基地積極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項目物資補貼。通過使用黃藍板、生物農藥、商品有機肥等措施,實現(xiàn)了綠色種植。張廣生補充:“預計2025年茼蒿產量可達1600噸,相比2024年,畝單產將增加100公斤。”
從夜間采摘到冷鏈運輸,從品種引進到科學管理,大通縣的冷涼蔬菜產業(yè)正以蓬勃的生機,連接著高原田野與都市餐桌,讓當地農民捧起了“金飯碗”。
張廣生介紹,大通冷涼蔬菜產業(yè)從種植到銷售全產業(yè)鏈吸納了大量農村勞動力。在城關、景陽等蔬菜主產區(qū),帶動長期農民工3800人、臨時性用工3.56萬人,累計帶動3.94萬人就業(yè),農民工總收入達4920萬元以上。“今后,我們還將在景陽鎮(zhèn)、黃家寨鎮(zhèn)擴大種植規(guī)模,帶動更多農戶參與到茼蒿等冷涼蔬菜產業(yè)發(fā)展中,讓‘高原鮮蔬’成為鄉(xiāng)村振興的‘綠動力’。”
。▉碓矗呵嗪H請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