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wǎng)·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8月29日,當清晨的第一縷暖陽灑向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希里溝鎮(zhèn)城中社區(qū)時,這個有著4000多人的社區(qū)大家庭便“蘇醒”了。
在這個少數(shù)民族占比達40%的社區(qū),當陽光溫柔地撫過漢藏蒙三語的門牌,不僅照亮了飄著奶茶香氣的窗戶,也照亮了這個多民族社區(qū)和諧共處的美好圖景。
7時,家住城中社區(qū)佳禾小區(qū)的回族漢子馬曉明系著圍裙已在廚房忙碌,茶壺里飄出熬茶的醇香。他指尖輕掂鹽罐,特意為妻子瓦玉瑩多加了一點鹽,這是他熟記于心的,妻子最愛的咸度。
一份熟知的味覺偏好里,藏著家庭的幸福密碼,這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家庭,用十幾年如一日的和睦,書寫著民族團結的動人故事。
推開馬曉明家的門,干凈明亮的客廳里,陽光在茶幾上投下斑駁光影,從夫妻兩人的合影到女兒手捧獎狀的燦爛笑臉,家里的照片集滿是溫馨瞬間。
“我倆結婚十幾年,從沒吵過架、紅過臉,遇事都有商有量。”馬曉明笑著回憶相識往事。當年,他帶著兩個孩子,是瓦玉瑩的真誠善良打動了他;而瓦玉瑩,則被他的擔當深深吸引。兩年相處中,兩人因善良的品格與顧家的特質,堅定地走到了一起。
當陽光照進客廳,兩人10歲的女兒馬夢婷蹦跳進門,馬尾辮在身后劃出歡快弧線。在友愛家庭長大的她,渾身透著與生俱來的自信與開朗。馬曉明拿出女兒兩次獲得的“民族團結好兒童”獎狀,旁邊擺放著夫妻倆獲得的由社區(qū)頒發(fā)的“民族團結示范戶”獎狀,二者相映成趣。
小家和諧方能大家團結,當馬曉明按回族習俗準備早餐時,瓦玉瑩會默默配合;瓦玉瑩參加藏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時,馬曉明總是全力支持。這個普通家庭的日常,正是城中社區(qū)“民族團結一家親”最鮮活的注腳。
15時,當高原的陽光輕盈灑在道路上,城中社區(qū)副主任馬芬蘭與委員納木金措踏著斑駁樹影,敲響了佳禾小區(qū)居民關保加老人的房門。
“吱呀”一聲,門軸轉動,一股濃郁的奶茶香混著蜜瓜的甜味撲面而來,關保加夫婦早已備好茶點,見她們進來,老人笑容滿面地招呼,“快坐下,嘗嘗新熬的奶茶,香著呢!”
寒暄過后,兩人開始為老人辦理養(yǎng)老認證服務。“您臉轉向這里,看鏡頭……”馬芬蘭舉著手機,手指在屏幕上輕輕滑動,耐心指導老人完成認證。納木金措在一旁偶爾進行蒙古語翻譯,補充幾句玩笑話,逗得老人開懷大笑。
關保加的老伴兒瞇著眼湊近手機,馬芬蘭便蹲下身,將手機舉到老人眼前,另一只手輕輕扶住她的肩膀說“阿姨,別急,慢慢來!”認證結束后,馬芬蘭又從包里掏出一個小本子,仔細詢問和記錄老人近期的健康狀況。
走出老人家,馬芬蘭說:“城中社區(qū)共有9名工作人員,其中4名是少數(shù)民族,我是回族,納木金措是蒙古族。作為網(wǎng)格長,我們常結伴上門服務,為老人量血壓、送藥品、代繳水電費等。”

在馬芬蘭心中,社區(qū)是友愛和諧的大家庭,而社區(qū)工作人員也像石榴籽般緊密協(xié)作,將精細服務覆蓋至社區(qū)各個角落。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么響亮……”19時,城中社區(qū)三樓活動室的窗欞還泛著夕陽的余暉,《歌唱祖國》的旋律已乘著初秋的風飄出老遠。
推門而入,社區(qū)快樂合唱團成員已各自就位,有的老人拉著馬頭琴伴奏,有的老人拿著二胡調(diào)音,還有幾個阿姐高聲歌唱;譜架上印有蒙漢雙語歌詞,翻動中仿佛在為合唱打著節(jié)拍。
“我們這兒沒有專業(yè)歌手,但每個人、每顆心都唱得真誠。”一名合唱團成員說道。
快樂合唱團正如其名,洋溢著歡樂和諧的氛圍。這個成立于今年5月的社區(qū)文藝團體,現(xiàn)有成員18名。馬芬蘭介紹,針對社區(qū)文藝愛好者眾多的特點,社區(qū)特別牽頭組建了民族團結合唱團,吸引來自漢族、蒙古族、回族等多個民族的居民加入。
“合唱團堅持定期排練,成員在合唱過程中不僅提升了藝術修養(yǎng),更通過音樂相互學習、增進了解,優(yōu)美的歌聲已然成為聯(lián)結各族居民情感的重要紐帶。”馬芬蘭說。
其實這樣的集體活動還有很多,城中社區(qū)通過系列文化活動凝聚各族居民情感,讓“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理念融入日常,集體活動在這里也被轉化成為文化交融的生動課堂。
(來源:青海日報)